陜西省退耕還林工程造福 900多萬農民直接受益
2007-09-26 來源:新華社 文字:[
大 中 小 ]
荒山有了“被子” 農民有了“票子”——陜西退耕還林綜述
新華社西安9月19日電(記者 陳鋼、董峻)金秋時節(jié),陜北黃土高原山峁溝坡上一片片深綠,蘋果、紅棗、沙棘碩果累累,隨處可見。談起今日光景,一位質樸的陜北漢子說,荒山有了“被子”,農民有了“票子”,是退耕還林工程造的福。
造林3200萬畝 荒山蓋上“綠被子”
一場秋雨過后,陜北橫山縣白界鄉(xiāng)新開溝村的沙梁泛出更濃的綠意。說是荒沙地,其實已經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刺槐林,刺槐還顯低矮,根卻扎進了沙地,偶爾有風刮過,并不見吹起黃沙。新開溝村村委會主任趙世存說:“退耕還林以來,全村的造林面積達到了1.5萬畝,荒沙地蓋上了‘綠被子’,風沙可比以前少多了!
陜西曾是全國水土流失、沙化、荒漠化問題最為嚴重的地區(qū)之一,全省水土流失面積最多時占到了土地總面積的52%,每年輸入江河的泥沙總量約占黃河泥沙輸入量的50%和長江泥沙輸入量的12%。1999年以來實施的退耕還林政策,使陜西山川大地的基色由“黃”變“綠”。
被稱為全國退耕還林第一縣的吳起縣,早在1998年就確立了封山禁牧、植樹種草的發(fā)展戰(zhàn)略,在國家補助政策的扶持下,將全縣155萬畝坡耕地一次性全部退耕。吳起縣縣委書記馮振東拿出一張2004年的衛(wèi)星遙感圖,從中可以明顯看出吳起縣的行政區(qū)劃內是綠色的,與周圍縣區(qū)土黃色的基調形成了鮮明對比。
不過,在現在的衛(wèi)星遙感圖上,吳起縣的綠色不再那么突出了,因為近兩三年來,周邊的綠色也在迅速增加。隨著退耕還林等生態(tài)工程的實施,陜西的生態(tài)狀況已由“整體惡化、局部好轉”,向“總體好轉、局部良性循環(huán)”的方向轉變,一個綠色的陜西正展現在世人面前。
據陜西省林業(yè)廳廳長張社年介紹,從1999年到2006年,陜西省完成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3200多萬畝。全省森林覆蓋率由退耕還林前的30.92%增長到目前的37.26%。
900多萬農民直接受益 帶動農民收入穩(wěn)步提高
。改昵,盡管家里有60多畝耕地,吳起縣吳倉堡鄉(xiāng)周關村村民賀建清一家7口人的日子并不好過,靠天吃飯糧食收成沒保障,因為建房還欠了幾萬元的債務。然而,自從家里50畝退耕地列入國家補助,加上種植沙棘果的收入,賀建清一家年收入穩(wěn)定在了2萬元以上。
“種草要比種糧強、栽樹能兌錢和糧!痹S多退耕農民這樣稱頌國家政策帶來的實惠。吳起縣縣委書記馮振東說,吳起縣農民人均退耕補助達到8畝,僅此一項農民每年人均可以拿到約1500元。
據陜西省林業(yè)廳介紹,退耕還林錢糧補助使全。梗保等f人直接受益,約占全省農村人口的三分之一,人均受益1469元。陜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9年的804元提高到2006年的2260元,退耕補助起了很大作用。
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,陜西農村大量勞動力從糧食生產中解放出來,從事種植業(yè)、養(yǎng)殖業(yè)、設施農業(yè),加快了農業(yè)產業(yè)結構調整步伐,提高了收入。銅川市耀州區(qū)石塬村曾是一個“吃水靠下雨,吃糧靠返銷,花錢靠救濟”的特困村。在退耕還林政策的帶動下,石塬村在退耕地和荒山荒坡栽植花椒6000多畝,成為群眾致富的主導產業(yè)。去年這個村產干椒5萬多公斤,總收入80多萬元,人均收入達1550元。
農民生產方式改變 走出“越窮越墾、越墾越窮”怪圈
陜北農民曾經過著一年到頭“揭地”種糧的日子,廣大農民飽嘗“越窮越墾、越墾越窮”的苦果。隨著退耕還林等生態(tài)建設工程的實施,這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被徹底打破。
陜西省林業(yè)廳廳長張社年說,近年來,退耕地區(qū)廣大農戶的生產生活方式發(fā)生了新的變化,糧食生產由開山種地、廣種薄收向精耕細作、少種高產轉變;生產結構由以糧為主向多種經營轉變;畜牧業(yè)生產由自由放牧向舍飼養(yǎng)畜轉變;生產方式由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,就連農民生火做飯也越來越多地用上了沼氣。
吳起縣新寨鄉(xiāng)新寨村村民雷潤孝一家原來種了73畝地,現在除了留下的8畝川臺地,其余都退了耕,退耕造林和荒山造林面積達到了260畝,其中兼有生態(tài)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沙棘、仁用杏混交林占了三分之二。雷潤孝說:“以前幾十畝地一年打的糧食剛夠吃,現在耕地少了,日子反倒好過了。將來國家不給糧了,只要把經濟林管好,光景也不會差!
像雷潤孝一樣,陜西230多萬農戶從種糧人變成了種樹人、種草人,并培植壯大了一批致富產業(yè)。結合退耕還林政策實施,陜西蘋果種植面積達690萬畝,成為年產值100億元的大產業(yè),輻射帶動600多萬糧農告別“廣種薄收”的生產方式。洛川縣的63萬畝耕地中,50萬畝都已變成了蘋果園,全縣農民幾乎都成了果農,每年來自蘋果產業(yè)的收入戶均上萬元。
“退耕還林帶來的效益,說明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!睅ьI群眾治理沙漠20多年的陜北定邊縣農民、全國治沙模范石光銀說,“人與沙爭地,永遠也爭不過,造林治沙要遵循自然規(guī)律,人們?yōu)橹脖蛔尦龅胤剑匀灰簿徒o人以生存條件。”
文字:[
大 中 小 ] [
打印本頁] [
返回頂部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