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地市場降溫未必引導房價下降
2008-02-25 來源:新京報 文字:[
大 中 小 ]
信貸緊縮政策和反囤地的系列調(diào)控政策開始顯現(xiàn)效果,最近一個月來長三角土地市場明顯降溫。因為乏人問津,一些地塊以底價成交,甚至流標。(2月13日《東南快報》)
對于造成土地市場迅速降溫的原因,有分析認為是信貸緊縮政策和反囤地政策作用的結(jié)果;更有聲音認為,這輪土地市場降溫是房價步入下跌周期的信號。
的確,信貸緊縮政策和反囤地政策是一盆冷水,是土地市場降溫的主因。但是,市場自行調(diào)節(jié)的作用也不可忽視———大開發(fā)商過去囤足了土地且消化需要一個周期,中小開發(fā)商又無實力拿地,土地市場降溫有一定的必然性。
但是,單純從土地市場而言,市場回歸理性取決于土地合理流通:土地既不能囤在地方政府手里,也不能囤在開發(fā)商手里;任何一方囤地都會使得土地市場供求失衡,因為土地沒有產(chǎn)生承載生產(chǎn)或居住的價值。而要想讓土地合理流通,必須限制地方政府的權(quán)力并降低地方政府和開發(fā)商對土地的預期,制度保證、陽光操作是必不可少的。制度問題一時半刻解決不了,土地市場徹底理性回歸就還需一個過程。
從整個樓市角度來說,土地市場回歸理性的一個前提是房價回歸理性。但事實告訴我們,目前即便房屋成交量萎縮、部分樓盤打折出售、觀望情緒強烈,但商品房市場整體而言,價格依然處于非理性狀態(tài)。
在房屋成本中,地價僅占房價三成左右,地價并不是房價決定性因素(過多稅費也是構(gòu)成房價過高的因素之一),供求關(guān)系是房價過快上漲的決定性因素,而不管這種供求關(guān)系是合理的還是投機的。從短期來看,因為開發(fā)商囤積的土地沒有消化,房價依然還會處于高位,也就是說,僅開發(fā)商現(xiàn)囤土地就能維持一段時間高房價。開發(fā)商所囤土地多是高價競得,不可能降低房屋造價攤薄利潤甚至虧損。
地價向來被認為是市場信心最敏感的風向標。但筆者以為,消費者最看重的是房價變化,可以說,只有房價才是市場信心惟一敏感的風向標。甚至可以認為,即便房價下降,也不是土地市場降溫所致,而是貨幣緊縮政策抑制需求的結(jié)果。
因此,對于這輪土地市場降溫,應從多個角度分析,既要看到造成降溫的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,也應看到房屋需求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和緩解。在這一問題解決之前,斷言土地市場降溫將引導房價下降是不可靠的。
文字:[
大 中 小 ] [
打印本頁] [
返回頂部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