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武夷茶傳統(tǒng)集散地,福建廈門的茶葉市場歷來被視為大紅袍行情的晴雨表。據廈門市茶葉協(xié)會統(tǒng)計,從去年到今年年初,僅廈門一個地方新增的大紅袍專銷店就達到五六百家,大紅袍的市價更翻了兩三倍。是什么原因讓大紅袍一炮走紅呢?
在廈門街頭,每走幾步就能見到一家茶店,幾乎每家茶店都把標有“大紅袍”字樣的招牌掛在店外最醒目的地方,“大紅袍專家”、“印象大紅袍”、“大紅袍會所”,一個個讓人眼花繚亂的招牌,無一不在標明自己“正宗”的身份。記者走進了一家名為“大紅袍專家”的茶店。
記者:這個是多少錢一斤?
銷售人員:這種是1200元一斤,這種是8000元的。
銷售人員告訴記者,他們的大紅袍主要定位于高端客戶,因而價格也是高端的價格。
銷售人員:我們還在做一款十萬的。
記者:十萬的?
銷售人員:對,十萬一斤的,就是有限量版的那種,只有我們就是說VIP客戶才可以訂購。
這些動輒幾千甚至上萬元一斤的大紅袍,銷路究竟如何呢?銷售人員并沒有回答記者的疑問。
為了進一步了解大紅袍市場的真實狀況,記者跟隨廈門市茶葉協(xié)會的工作人員做了一次調查。在一家經營大紅袍的茶行,老板告訴記者,自己的店面是今年4月份才開張的,光裝修就花了近200萬元,但幾個月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(tài)。
廈門某茶店老板:我們賣的茶葉,不夠我們的費用,一個月房租、水電差不多將近3萬塊錢。但是銷售是,賣(茶葉)都賣不到3萬塊錢。
這位店主坦承,自己以前從未接觸過茶葉這一行,因為聽說今年大紅袍的價格看漲,也希望能趕上這波行情賺上一筆。但她沒料到,有著同樣想法的卻大有人在。
在隨后的走訪中記者發(fā)現,大部分廈門茶店里的大紅袍價格都在千元以上,但進店看茶、買茶的顧客卻是寥寥無幾。
王貴卿,廈門茶葉協(xié)會會長,同時也是老字號的大紅袍加工貿易商——廈門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的總經理。成立于1954年的廈茶公司,多年來一直占據著70%以上的大紅袍市場份額。王貴卿告訴記者,目前廈門大紅袍市場“有價無市”的狀況,早在他的意料之中。
盡管目前大紅袍市場看上去相當火爆,但王貴卿告訴記者,其實2009年以前,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大紅袍和武夷巖茶。而受金融危機影響,武夷巖茶產區(qū)甚至出現過茶農砍掉茶樹改種板栗的情況。當時廈門經營大紅袍的茶店也不過兩、三家。但在2009年,這種情況突然發(fā)生了變化。
王貴卿:從去年5、6月份以后就大紅袍店一下子開起來。特別是六月份以后,一部分游資進去,他們一個是不懂茶,他們跟炒房地產那個炒作辦法,去了以后不管好壞,先買,買了以后包裝,弄個大禮盒,弄個錫罐,弄個名字響當當的,什么“皇冠大紅袍”、“鉆石大紅袍”。這一下子把這個價格炒上去了。
廈門市茶葉協(xié)會的統(tǒng)計數據顯示,2009年5月至今,短短一年多時間內,廈門市新開的大紅袍加盟店和專賣店數量達到了500多家。
采訪中,王貴卿告訴記者,不僅在廈門,在廣東、山東、北京等地的大型茶葉市場,大紅袍專賣店也如雨后春筍般的不斷出現。
滿地都是大紅袍專賣店,可王貴卿卻告訴記者真正的大紅袍很少。
記者發(fā)現,武夷山核心景區(qū)的大紅袍價格最貴的也不過1200元一斤,更多的則是每斤300到500元之間,那在廈門市場上的那些大紅袍價格為什么那么高呢?
在武夷山,記者見到了一個在當地小有名氣的茶農——吳宗燕。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(大紅袍)制作技藝的傳承人,吳宗燕家從祖父那一輩起就在制作武夷巖茶。對于今年大紅袍價格的暴漲,做了二十多茶葉的吳宗燕也感覺有些吃驚。
吳宗燕:沒想到會那么貴,沒想到,一直過一天一個價,過一天一個價,這樣子,從毛茶出來的時候,茶農茶做出來的時候,就是一直漲。
吳宗燕告訴記者,武夷巖茶一般在每年五月份開采,茶青在采摘之后,要經過搖青、發(fā)酵、焙干等等反復多道工序制成毛茶,而毛茶的質量則是決定精制茶質量、價格的關鍵因素。
吳宗燕給我們算了一筆賬,五斤茶青才能制成一斤毛茶,而一般兩斤毛茶能制成一斤精制茶,也就是說一斤普通的大紅袍,需要十斤以上的茶青才能做出來。而在今年春季,原來只賣幾元錢一斤的茶青,最高峰時竟然被炒到了幾十元甚至上百元一斤!
吳宗燕:陸陸續(xù)續(xù)就很多人去收購,做房地產的,有做旅游的,旅游開發(fā)的,有的是做別的,反正他手頭有點錢他都去買點茶,原來沒做茶的也做,整個武夷山都在做茶了。
在武夷山記者看到,大大小小的茶店和茶廠遍地開花,一家挨著一家。當地人告訴我們,以前武夷山全市只有200多家茶廠,但到今年,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1500家。
吳宗燕:我們的感覺是,這種現象不可能持續(xù)的,如果持續(xù)下去,那價錢很高了,消費者要喝一斤茶,要掏出比原來多一倍一倍的價錢,翻番,不可持續(xù),誰喝得起這個茶。
吳宗燕的擔憂很快變成了現實,由于巖茶價格過快上漲,很多茶廠不敢輕易出手進行收購。
王貴卿:都是假的都是大紅袍遍地充斥市場,本來不是大紅袍,也做成大紅袍,那些外行的他是不懂的。我現在是最怕的是,把這個產業(yè)給毀掉,你懂不懂?
經過記者這番調查,記者對目前大紅袍市場究竟有多混亂已經有了一個比較直觀的感受。更讓專業(yè)人士痛心的是,就當大紅袍價格被各路游資爆炒的同時,正版大紅袍屢屢遭遇到盜版大紅袍的狙擊,這不僅帶來了商業(yè)利益上的損失,最終還會傷及大紅袍這塊金字招牌,給產業(yè)發(fā)展埋下一顆定時炸彈。爆炒毀掉一個茶葉品種的聲譽,在這方面并不缺少慘重的教訓。
福建武夷山產的大紅袍無疑是今年最火熱的一個茶葉品種,一斤的市價動則成千上萬元,就連原料的價格都比往年暴漲了上十倍?擅鎸奈从羞^的火爆行情,廈門市茶葉協(xié)會會長王貴卿卻憂心忡忡,他最擔心的是,今天的大紅袍會不會重蹈兩年前普洱茶的覆轍?
2003年起,產自云南的普洱茶價格開始一路走高,短短幾年時間里,價格瘋漲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。而普洱茶價格一路飆升的幕后推手,則是金融資本的介入。經銷商在資本的操控下,通過向普洱茶的生產廠家交納押金,來取得市場上對某種產品的壟斷地位,而這種押金的數目也大得驚人。
廣東省文化學會茶文化研究專業(yè)委員會副會長黃建璋:(廠家)跟商家有一個包銷的協(xié)議,(押金)據聽說是從一百萬到兩三百萬,甚至翻到去年給他們的押金,據聽說達到一千萬。
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個操作流程:以市場上一件30公斤出廠價為4800元的普洱茶為例,一級經銷商用重金取得經銷權以后,在市場上只放出20%的量,造成這種產品緊缺的氣氛,然后又以高價進行回收,以抬高其價格,然后再將其全部拋出,經過二級三級經銷商不斷的重復炒作,最后將價格抬到了23000元,而這時在23000元高位上接手的許多散戶,則被牢牢的套住。
當普洱茶的泡沫越吹越大的時候,破滅的危險也越來越近。2007年下半年起,普洱茶價格掉頭下挫,到2008年下半年,普洱茶毛茶從每噸六萬多元,猛跌至每噸一萬多元。半數以上的普洱茶生產企業(yè)停產,眾多茶葉經銷商退出經營。而普洱茶價格暴跌之后,最大的受害群體就是云南省的數十萬茶農。
王貴卿:原來的茶青高的時候賣到幾十塊錢一斤,現在茶青幾毛錢一斤,比草都便宜,所以現在茶農現在更慘現在,這個事情是這樣。所以這個事情對我這個刺激也是非常大的。
種種跡象表明,前兩年的普洱茶炒作現象,似乎正在大紅袍市場重新上演。
為了防止大紅袍重蹈普洱茶崩盤的覆轍,2010年5月起,廈門市茶葉協(xié)會先后通過福建、廣東等地的十余家媒體發(fā)出呼吁,提醒茶商要理性經營、消費者要理性購買。與此同時,面對產區(qū)收購價瘋漲的狀況,廈茶、御上茗等一批大型茶企堅持平價拋售庫存大紅袍,確保終端市場的價格穩(wěn)定。
王劍平 :我們認為這種(炒作)應該是一個短期的現象,不可能長期的。
王貴卿:大紅袍的價格基本穩(wěn)定在這個水平,然后根據經濟的發(fā)展,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或大紅袍工藝的改革,逐步提升它的價格,使消費者能夠接受。有這個價格,貨真價實,然后逐步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
今年異常紅火的大紅袍市場背后,究竟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和隱患?從今年的節(jié)目中,我們可以發(fā)現端倪。幾年前,普洱茶暴漲暴跌直至崩盤的深刻教訓告訴我們,狂炒并不能給一個產業(yè)帶來真正的繁榮。盡管熱錢可以控制上游的茶園,可以控制生產企業(yè),甚至能掌控銷售鏈條,制造旺銷的假象,但我們不能忘了,茶葉終究是要拿來喝的,它就是一種大眾飲料而已。只要消費者回歸理性,爆炒之后的價格回歸是逃不掉的宿命。業(yè)內人士告訴我們,國內的茶葉消費量正常情況下每年也就是增長15%至20%,而茶葉價格增長每年也不會超過8%。如果投資者真正了解這些信息,真正尊重市場的價值規(guī)律,就不會掉進炒作的陷阱,成為替炒家接棒的冤大頭。